close
我出生在一個保守的農村家庭,生活環境很單純,家人很少提及死亡的話題,在家中,這也似乎是一個禁忌的話題,但並不代表它不存在。

當我國、高中時,爺爺、奶奶、外婆、外公就相繼過世,他們都是享壽近90歲過世的,而我的印象是停留在他們臨死前幾年病痛折磨的模樣,讓我對死亡有一份莫名的恐懼感。

為何死亡這樣恐怖?
但每個人終有一天都會死亡,死亡前一定都要如此的痛苦嗎?
在經過“乳癌恐慌事件”後,我明白我恐懼的不是死亡,而是那病痛帶來的折磨。

今天,看完陳秀丹醫師的【向殘酷的仁慈說再見】,我更是心有戚戚焉!


這本書的主題是在說,面對人生最後旅程,病人本人應該做的準備,及家屬應該放手,免得落入“折磨”親人的下場。

生病是人最痛苦的事,若可治癒,一切忍耐都值得,因為終有健康的一天,但若是無法治癒,一直拖著生命,也只是折磨,尤其是到最後靠呼吸器維持生命,那樣尾端的生命,只是延長病人的折磨,毫無人生意義,也浪費社會健保資源。

可是,我們在面對親人即將死去時,總是會想要“救”,以為這是愛,以為可以免於良心譴責,但真的對病痛中的親人好嗎?

這本書中分享著生命最後要走的路,做為家人的我們,要如何放手才是對親人真正愛的表現。

【無私的愛,才是真正的愛,只有面對死亡,我們才能學會真正活著】

雖然現在資訊發達,但是對於死亡前的過程,一般人是不會刻意提前做功課,而台灣的醫療體制及醫生的個人道德素質,竟會使得我們成為幫兇,折磨我們愛的家人,這也是我在看完這本書後才明白的道理,原來生命的盡頭是可以盡量減輕痛苦,並且有尊嚴的離開。

看這本書時,我突然想到曾經看過的“安樂死”實錄影片,一位患有阿茲海默症的病人,在清醒時要求安樂死,而他的妻子也尊重他的決定,陪伴在他身旁看他死去。摒除宗教信仰層面來看待這生命,是走的有尊嚴,是愛的表現,但卻也如此的令人傷心難過,對生命逝去的無可奈何。

這是很寫實的一本書,讓我重新看待生命,珍惜活著的每一天,珍惜陪伴過我的每一個人,願在生命盡頭的來臨,我不帶有任何遺憾離開。

這是一本值得收藏的書,有時候拿出來翻一翻,提醒著自己,在死亡來臨前,要真正的活著。

文中好句:
【我們並不是鼓勵安樂死,也不是縮短生命的劊子手,只是希望尊重生命,讓臨終的人依循著大自然的節奏,安詳自然地離去,不要刻意去加工做無謂的急救,徒增痛苦】

【這麼痛苦地活著,只因為我們想滿足:「我們的長輩還活著,我們還擁有他。」這樣的愛實在太自私了】

【病患,不論是不是癌末,只要是病人,都應該享有免於疾病折磨痛苦的權利】

【醫師不只要救人,也要讓病人保有善終的權益】
arrow
arrow

    鐘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